我校组织开展2021年度师德师风专项学习培训

师的职业是平凡的,但教育的事业是伟大的。我们就是要让更多的“能人”成为愿意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“好人”。让更多的人“好人”能够成为心想事成、动机与效果一致的“能人”。让更多的“凡人”成为“好人”、“能人”或在平凡岗位上能够做出不平凡事情的人。

——姚小玲教授

为持续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,加强高校培育人才力度,引导广大教师牢记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,做好教师是学生的镜子,谨记学生是老师的影子,牢记立德树人使命,争做新时代下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,继续树立好教师师德示范标杆。

12月10日,由教育部,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,“2021年度师德师风专项学习培训”在我校大学城校区教职工之家举行。本次培训课程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完成。

上午培训课程采用集中观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——姚小玲老师的网课视频课程。学校在册在编全体教职工出席参加。

培训现场

培训现场


姚小玲教授课程分为三个板块:一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;二、教学理念及教学艺术;三、教师口才及几点思考。

姚小玲教授提出,在新时代下,面对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要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信仰,教育信仰是信仰在教育(活动)中的具体化,教育信仰的内涵是教育信仰研究的逻辑起点。

教育必须有信仰,没有信仰就不称其为教育,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。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,除此之外,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。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,就在于其固有的理想性、超现实性和超功利性。

姚小玲教授表示,作为教师,如何有足够的定力站好三尺讲台,如何重建教育的崇高精神,让教师怀着虔诚的事业心,运用教育智慧去育人,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,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,把做教师视作一种信仰,应是一个真命题。

姚小玲教授从教育的信仰出发,对教师的理想信念、职业道德、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等几个方面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时代新人”的基本内涵是具备“当代中国精神”,核心内容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要求。提醒全体教师“德是做人之本,德育是教育之魂”,并强调了习总书记的话:“评价学校好与坏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”。

培训现场 .

培训现场 .


姚小玲教授指出,传承师道,既做“经师”又做“人师”。“经师”是“授业解惑”的知识传授者;“人师”是“以身作则”的道德传承者。

教师品行端庄、道德高尚,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。教师是“经师”和“人师”的统一,既能传授知识,又能弘扬道德,实现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,并能成为学生与社会的道德表率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,在做好授业解惑、以身作则、学为人师和行为世范的同时,也要做到我国社会对教师的要求:对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约束;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。姚小玲教授提出重点,研究型教学方法共同特征。

阐释性教学实践性具有困难。第一,教师本身素质有待提高——提高质量,教师是关键;第二,改变学生硬式学习的惯性思维;第三,相应调整教学管理系统。阐释性教学最根本支撑,是教师的科研成果,以及掌握学科专业前沿科研成果的能力。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的课堂,是没有创新精神的课堂,是没有灵魂的大学课堂。

姚小玲教授表示,研究型教学方法具有互动性。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在于引领、启发学生再进行创造性学习;具有开放性。倡导开放的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探究过程;具有问题性。在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;具有体验性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,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。

要潜心钻研,勇于探索,不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阐释性教学虽然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相长,提高教学科研水平,但是缺少研究型教学激发的创造创新意识,科学灵活的多样性,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,应该逐渐打破目前固定的期末考试题型模式,转变为考察素质和能力的题型与考核方式,在加强教师对课堂塑形能力的同时强化教师掌握和优化课堂的能力。这应该是当下教育与教师应该考虑和反思的。教师要正确把握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,把握新方向。课程是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的具体化、操作化和目标化。

培训会现场

培训会现场

下午15时,我校教师集中观看了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志坤、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李敏主讲的:师德的“底线”与“崇高”这一主题。

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志坤(右)

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志坤(右)


本场讲座内容一共讲述了师德的再认识、师德的“底线”——教师的惩戒权和师德的崇高性三个板块。

讲座中讲述到: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立德树人不只是单方面对学生的期盼,也有对新时代老师的要求。并非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出了什么问题,而是立足于新时代下,对师德的新讨论。所谓道德,一方面来源于一种外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,是我们进行社会治理时不可或缺的板块。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。教师的职业道德既有刚性约束,如《教师法》、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》等采用法律手段制定要求;也有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等做出的柔性要求。对出现的问题,我们要高度重视,认真解决。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,做到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。

其次,讲座中还指出教育者应有的“底线意识”,合理的惩戒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。张志坤副院长分析了合理惩戒、体罚、变相体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,为它们之间做出界定。同时也指出,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,单纯的鼓励教育,劝说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,虽然没错,但总是不完整的。在学生做出成绩时表示赞扬,在学生调皮时辅之以惩戒,守住底线,做到“严慈相济”,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老师,为此,张志坤副院长呼吁到:“老师,您要勇敢而智慧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”。

仅有“底线”思维仍是不够的,师德的崇高性应是教育者的追求。李敏教授引经据典,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为什么崇高。教育的责任是教会一个学生社会化,增益社会的善良。同时,李敏教授还驳正了一些”妖魔化师德”的言论,她指出,在边区艰苦支教的老师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精神的楷模,无论在祖国的哪一个角落,教育都是一件太阳底下的光辉事业。

培训会现场.

培训会现场.


最后,张志坤副院长引用习总书记的“新时代四有好老师”作为总结,即:有理想信念,有道德情操,有扎实学识,有仁爱之心。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!

这次培训会不仅是一次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的专项学习培训,也是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展开的一个重要切入口。我校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的精神,扎实师德师风教育,落实“立德树人”这一教育的根本宗旨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

共 1 页 1 条数据